中新网北京3月9日电 (记者 高凯)国家艺术基金、沉阳大学主办的“东北工艺美术作品全国巡展”北京站研讨会在人美美术馆举行出版社。
研讨会由展览学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于洋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王平、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晖、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易鄂、中国美术馆馆长冯令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办公室,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曹清辉,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杨伟,学问学者刘默,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杨冰,副研究员刘永福沉阳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画家赵晓佳、学者许小兰、沉阳大学项目负责人高松出席会议并讲话。
据先容,本次展览项目从艺术史的角度,汇集油画、国画、版画、雕塑、水彩、摄影等表现东北工业主题的50年代至今的作品。于洋表示,此次展览的多幅作品围绕东北工业题材绘画的“现代性”转型这一主题,结合系统的文献梳理,不仅展示了东北地域学问的深厚底蕴和巨大的艺术潜力。学问,也呈现出当下主题艺术创作的新面貌。
高松认为,东北工业题材具有很强的地域代表性,能够代表艺术家的个性和整体地域脉络。本次展览展出了多位东北艺术家的作品。系统梳理,进而呈现东北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和新面貌。
王平指出,通过关注产业题材,可以在回顾作品的同时回顾历史,思考当下题材创作的诸多问题。展览中的一些国画呈现出去重化的倾向,转而以淡雅、诗意、感性的笔墨表现钢铁的元素。符合时代精神的工业题材艺术作品需要充分阐释工业时代的审美金素。与其单一地描写机械和工业,不如体现编辑对现代工业社会的思考,对社会和时代问题的关注。并在艺术语言上赋予厚重的人文关怀,从而达到时代感和历史感的注入。
尚辉认为,这次展览能够唤起观者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记忆。从艺术语言的角度,展览体现了中国现代绘画语言不同于西方抽象。它通过具象的图式和技法记录时代,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绘画风格。此外,展览不仅呈现了对过去的追忆,也表达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所呈现和启发的现代意识。这也是该项目的历史意义所在。时代词汇和审美经验。
鄂毅指出,展览学术安排严谨,具有文献价值,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当代艺术史研究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冯临刚表示,本次展览是一部东北大工业时代的情感史。 “阳光、健康、力量”代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的整体面貌。那个时候熙熙攘攘的工作场景成了很多艺术家的作品。随着东北工业的转型,艺术家的创作也呈现出新的面貌。在作品中,大家可以看到他们试图将自己的成长经历融入工业时空领域,表达工业时代的记忆与纪念,在追溯与回望中展现东北社会的变迁,创造一个真实的厚重感,进而交织形成宏大的视觉意蕴,对于当下的社会学问而言,仍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刘墨指出,本次展览不仅仅是一场艺术展,更是以东北地区为中心,对中国近现代发展史的系统回顾,能够启发观者思考工业文明对社会生产和发展的意义。探索人性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定位。
杨伟指出,此次展览不仅呈现了诸多经典作品,也展示了当代艺术创作探索绘画语言表达,尤其是现实主义叙事题材把握的诸多可能性。
画家代表人物张俊铭回顾了自己在作品《钢铁的摇篮》创作中的心路历程。他说,一方面,他致力于描绘工业风景,另一方面,他不局限于此。在塑造铁西区的场景时,他会刻意将工厂作为一种符号,去掉人物的“在场”,打破物体的客观属性,进而通过对废墟的刻画来表达时代感和灵性。和痕迹。
许小涵从感受和理解的角度来谈这个展览。她认为,展览中的作品不仅与东北地区有关,更体现了艺术家的个体表达。表达方式。展览中的众多优秀作品流露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行动力,让观者真切感受到艺术家创造希翼的坚强意志和信念感。
于洋当天总结说,本次展览以东北地区为窗口,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学问发展历程的集中回顾。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凸显一代人奋斗创造的青春记忆。 ,也展现了新时期东北地域学问的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本次研讨会在聚焦和阐述诸多具体议题的同时,重新审视地域学问,重组创作母题,在更深层次的解读中探索连接历史与当下的多元视觉可能。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