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曝光- 正文

火狐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PP下载

原标题:现场|走进苏博“最早的莫高窟”,直面张大千、常书鸿仿品

一部敦煌石窟艺术史,也是一部中国宗教学问史,向世界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3月25日,“心从何而来——敦煌临摹与精神传承艺术展”在苏州博物馆西馆展出。

》与以往的敦煌主题展不同,本次展览围绕敦煌壁画、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与文学三个方面,张大千、常书鸿、谢芷柳、卢石、段文杰等艺术家临摹敦煌、研究敦煌通过修复敦煌最早的石窟275窟、敦煌藏经洞最早的叶长赤《圆都录日记》原稿等116件精品文物,追溯敦煌历史,展示敦煌艺术,讲敦煌故事,传承敦煌历史,传承敦煌精神。”苏州博物馆馆长谢晓婷说。

常书鸿临摹北魏鹿王捷仙卷(局部)敦煌研究院藏

苏州博物馆馆长谢晓婷先容了“此心从何而来——敦煌临摹与精神传承艺术展”。

1987年,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现存最大的佛教石窟艺术圣地,成功申报世界遗产,成为世界学问遗产之一。申报世界学问遗产有六项标准,只要符合其中一项,即符合申报条件,敦煌莫高窟六项标准全部符合。和莫高窟一样,世界上只有两个学问遗产地同时满足全部六大标准:莫高窟和威尼斯。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体系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学问体系只有四种: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教。没有第五个,这四种学问体系只有一个地方,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没有别的地方。”

“此心从何而来——敦煌临摹与精神传承艺术展”现场

《本次展览是继“海棠一香——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之后,“世界学问遗产系列”的又一主题活动。敦煌研究院、四川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苏州图书馆116件/成套珍贵的书画、文物和文献资料,共同举办这场内涵丰富的学问盛宴,让“敦煌精神”深入人心,启迪当代人思考自身所肩负的使命。自己的学问。”苏州博物馆敦煌展内容馆长王震现场导览。

“此心从何而来——敦煌临摹与精神传承艺术展”现场

此次展出的敦煌壁画涉及故事画、经文画、人物画、供养人画像、纹饰等多种类型,涵盖复原临摹、现状临摹、临摹临摹等不同技法。画中的每一行,都凝聚着一代代敦煌守护者的青春。他们通过手中的纸笔与古人交流,探寻敦煌艺术之美,让人们近距离欣赏佛陀千年慈眼、飞身飞身。姿势。其中蕴含的学问渗透力和艺术生命力离不开再生与现实关怀的融合,这也是敦煌艺术的时代精神。

艺术中的“苦行僧”

展览以一张张大千的自画像拉开序幕。张大千一生画了许多自画像。此画为友人从敦煌归来暂居成都昭觉寺时写成戏赠友人。张大千将书法融于绘画之中,用简洁大方的笔墨描绘出自己的精神面貌,形神兼备。

张大千 1945 水墨纸本 32.3cm×19.9cm 四川博物院藏

张大千先生(1899-1983)是国内第一位到访敦煌的艺术家,也是第一位向世界大规模先容敦煌艺术的艺术家。作家高阳评价他:“张大千是敦煌艺术的‘苦行僧’,与玄奘西域取经精神相近,可见他的胆识、毅力和对艺术的热爱。他生活在敦煌两年多。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成就。张大千在敦煌莫高窟和榆林窟共临摹壁画276幅,多为绢本彩画和纸本彩绘国画,涉及故事画、经书、造像画、供品等。人物肖像、藻井装饰图案等题材。

1943年张大千在敦煌榆林窟第十五窟回廊临摹

从1941年暮春到1943年的两年零七个月中,张大千一行完成了莫高窟309部、西千佛洞19部、榆林窟29部、水峡口6部。他不仅是中国人对敦煌石窟进行全面系统的实地考察和记录内容的先行者之一,而且是敦煌艺术研究的重要奠基人。张大千之子张信之、侄子张必德、弟子萧建初、刘力尚,好友谢知柳、画家张宗伟、油工窦占标、李福,喇嘛画师昂吉、葛朗、三智、夏无才朗、都杰林切等参加。先后从事临摹敦煌壁画的工作。纵观张大千先生不同时期的艺术历程,临摹敦煌的经验给大千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众多有志青年的人生轨迹,引发了世人对敦煌这一世界学问遗产瑰宝的热爱与追捧,为传承贡献了一份力量。

临摹五百盗成佛卷 张大千 1941-1943 莫高窟296窟 北周 绢本设色 四川博物院藏

临摹五百盗成佛卷 张大千 1941-1943 莫高窟296窟 北周 绢本设色 四川博物院藏

临摹五百盗成佛卷 张大千 1941-1943 莫高窟296窟 北周 绢本设色 四川博物院藏

常书洪先生(1904-1994)是“敦煌人”的代表人物,是当之无愧的“敦煌守护神”。他将一生献给了敦煌。 1935年,常书鸿先生在巴黎塞纳-马恩河畔看到法国人伯希略的《敦煌石窟图录》,被吉美博物馆收藏的敦煌藏经洞出土壁画惊叹不已。这让他感到有责任回到祖国,继承和发扬敦煌艺术。他放弃一切,投身于沙海之上的敦煌,成立了“敦煌艺术研究院”。

常书鸿临摹北魏鹿王捷仙卷(局部)敦煌研究院藏

常书鸿临摹北魏鹿王杰赞藏敦煌研究院藏

常书鸿临摹北魏鹿王杰赞藏敦煌研究院藏

常书鸿临摹北魏鹿王杰赞藏敦煌研究院藏

常书鸿临摹唐代佛顶尊陀罗尼经(部分)敦煌研究院藏品

常书鸿临摹敦煌研究院藏唐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在莫高窟工作的常书鸿

可以说,常书鸿先生投身敦煌艺术的初衷,就是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创造新时代的艺术。此次展出的临摹壁画有北魏第257窟《鹿王本生经》和第217窟《佛尊胜陀罗尼经》等精品,代表了常书鸿先生早期临摹工作的成就。闲暇之余,赴敦煌及大西北采集写生。 《敦煌莫高窟四月初八庙会》、《三围山夕》等小品,表现了画家对敦煌的深情。

段文杰、赵君容临摹盛唐巡抚夫人拜佛画像敦煌研究院收藏

段文杰(1917-2011)画家、美术教育家、敦煌学专家。他扎根敦煌大漠六十年,被誉为“大漠隐士”。 1944年,段文杰先生在重庆排队观看“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后,被敦煌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他临摹了大量敦煌壁画,总结了壁画临摹的标准、要求和方法。如本次展览展出的《都督夫人敬佛图》,就是段文杰先生在现场临摹临摹的。在他抄书的基础上临摹的绘画,启发了后世画家的临摹工作。这幅画堪称莫高窟现存最大、最宏伟的供养人画像。 “今天,大家去敦煌130窟,你会发现这幅壁画已经面目全非,什么都看不到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段文杰先生正在为这幅壁画续命。”王震说道。

临摹盛唐都督夫人拜佛图(局部)

段文杰以临摹的方式潜心研究敦煌艺术。在他的倡导和主持下,先后出版了数十卷与敦煌研究有关的文集和图录。此外,《敦煌研究》杂志也成为国际敦煌研究的重要载体,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与几位代表性艺术家一样,临摹敦煌壁画的艺术家还有很多,都是出于对敦煌艺术固执的追求。自己的责任。

1:1复制北凉第275窟,亲自“走进”莫高窟

展览还先容了敦煌研究院最早的石窟之一,北凉三窟中最大的复制窟第275窟。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经典的1:1数字化、高保真复制艺术洞窟进入敦煌莫高窟。

第275窟复制洞

此窟始建于十六国晚期的北梁,是莫高窟现存最早的窟之一。洞窟造型别致,为立式长方形,有顶的殿洞。洞顶中央的平面棋子图案和人字坡上的檩椽结构均以绘画和雕塑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来,象征着传统的木结构。前壁正中供奉弥勒菩萨,盘膝坐在双狮座上。库萨像高大挺拔,气势磅礴。

头戴佛冠,卷发披肩,胸佩项链,肩系长巾,腰束长裙。面容丰润圆润,神情祥和,古朴超然,圣洁庄严,表现出浓郁的西域风情。衣服的褶皱和起伏用粘泥条和刻线来表现,极富韵律感和装饰意趣。

第275窟 弥勒菩萨复制窟

第275窟复制洞

南北墙上段有对称的龛。西数第一、二龛为阙形方形龛,第三龛为圆形券形双树龛。南壁中段有《佛传》四道门图,画的是悉达多太子遇见老人和沙门的情景,其余无存。北壁正中并排绘有五本本生故事。故事画构图简洁紧凑,无不表现出主人公舍身救度众生的精神。画中的景物和人物不分远近并排排列,并有意放大了主人公的形象,使他的形象更加突出。人物形象、服饰、涂抹等都明显受到西域艺术的影响,风格古朴苍劲。

阙作为传统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礼仪建筑,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以寒阙与佛龛组合代表弥勒菩萨所住的土司天宫为本窟之首,在敦煌北朝石窟中多次出现。不过这种形式在内地很多石窟中都很少见,颇为耐人寻味。

“此心从何而来——敦煌临摹与精神传承艺术展”现场

“此心从何而来——敦煌临摹与精神传承艺术展”现场

“此心从何而来——敦煌临摹与精神传承艺术展”现场

“此心从何而来——敦煌临摹与精神传承艺术展”现场

在展览最后的敦煌研究与文献部分,数字经窟与叶长赤《圆都录日记》原稿首次并列展示,“藏书洞专题”展示了敦煌学的博大精深。其中,叶长赤的《元都录日记》首次记载了敦煌藏经洞发现的确切年份(光绪三十年九月初七文章),是我国最早的原始文献资料。敦煌藏经洞。

“此心从何而来——敦煌临摹与精神传承艺术展”海报

据悉,该展会将于3月25日至6月25日举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编辑:

敬告读者:本站仅提供资讯及数据参考,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由此带来的投资操作风险由读者自行承担。鉴于部分内容源于网络,如有著作权、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大家进行处理。